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作者:戴亞楠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09-08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264
本類榜單:家庭教育銷量榜
中 圖 價:¥33.9(6.8折) 定價  ¥49.8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46489
  • 條形碼:9787515346489 ; 978-7-5153-464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本書特色

作者用深刻的思考從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一個中國社會急需正視的深層次家庭關系命題:孩子是我們的生命合伙人。 融合了一個留美外企高管的視野、研究者的嚴謹和媽媽的感性,作者用獨特的角度把家庭教育和親子關系的真諦一一道破。書中呈現(xiàn)給我們一個豐盛的家庭美育盛宴,拓寬了我們對于美育的感知。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美的啟蒙者。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本基于熱愛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淺出地全面解讀美和藝術在生命及成長中更高層面的意義,更介紹一系列身體力行的家庭美育“實驗方案”,在玩樂中探究,創(chuàng)立私密家庭語境,和孩子一起完成和豐富彼此的生命。藝術、自然、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場。作者用娓娓道來講述什么是教育中*重要的功課,化解中國媽媽事業(yè)家庭難以平衡的焦慮和迷茫,把握家庭教育*核心的命門——美的教育。用美和藝術的教育,提升孩子在創(chuàng)感時代的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幸福力…… ?? 突破舒適圈,父母也有無限潛能 ?? 除了生存,更要讓孩子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 提升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五大策略 ?? 輕松區(qū)分什么是好的、不好的藝術教育 ?? 尊重孩子藝術能力發(fā)展的時間表 ?? 創(chuàng)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記憶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目錄

自序:我們的愛超越時間   / 001

導讀:寫一本看完不焦慮的教育書   / 005


1/ 你*尊貴,媽媽舒服是教育**要務   / 007

一切從尊重自己的感覺重新開始    / 008

突破舒適圈,父母也有無限潛能    / 014

從集體出走,成為內(nèi)心強大的人    / 020

你也能像孩子一樣感知和愛世界    / 025


2/美的教育,從享受生活開始     / 033

審美水準就是“媽媽的味道”    / 034

除了生存,更要讓孩子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 041

用藝術教育塑造完整的孩子    / 047

沒有批判思維,人與咸魚無異    / 052


3/媽媽,你要守護住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 059

權威扼殺了創(chuàng)造力       / 060

有創(chuàng)造力孩子的十個特征      / 066

從小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 072

提升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五大策略    / 076


4/家庭美育能做的比想象更多       / 081

輕松區(qū)分好的、不好的藝術教育    / 082

中國的兒童藝術教育在干啥    / 088

藝術啟蒙就是一起玩兒和聊    / 094

其實不是為了培養(yǎng)藝術家    / 101


5/尊重孩子藝術能力發(fā)展的時間表   / 109

為什么大多數(shù)父母的繪畫水平停留在10歲    / 110

關于兒童涂鴉,父母了解這些就夠了    / 116

引導孩子的藝術興趣要順勢而為        / 122

12歲是兒童藝術學習的分水嶺    / 130


6/和孩子一起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   / 135

為孩子設計一間“畫室”    / 136

逛美術館是和去超市一樣的必需活動    / 141

閉上眼睛看見自然的美    / 147

帶著幽默感和孩子解構(gòu)都市    / 154


7/創(chuàng)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記憶     / 161

藝術是和孩子心靈交融的紐帶    / 162

和孩子一起創(chuàng)作是種什么體驗    / 168

零基礎爸媽也能讓孩子愛上藝術    / 174

建立秘密的藝術家庭語境    / 182


8/讓孩子帶我們回歸本真     / 189

鼓勵就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 190

無條件的愛不打分    / 197

全身心傾聽,心懷孩子般的熱情    / 203

感謝孩子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 210


外/五個家庭藝術“實驗”   / 217

隨時隨地的線條游戲(2~7歲)    / 219

我們都是當代藝術家(3~10歲)    / 221

嘗嘗你的作品(4~10歲)    / 226

符號獵人(3~10歲)    / 228

小小收藏家(3~10歲)    / 230


代后記:你們的世界和我的不一樣   / 232

    ——假裝N年后給娃的一封信

跋: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 235


附件1/1~18歲藝術能力發(fā)展時間表      / 238

附件2/家庭藝術教育工具的使用參考    / 241

附件3/用盧浮宮秘籍制訂一個完整的家庭

    美育出行計劃    / 248

附件4/主要參考文獻暨推薦閱讀    / 253



展開全部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節(jié)選

1 你*尊貴, 媽媽舒服是教育**要務 成年人因“教育”反而失去了自由,追求“標準答案”而忽略自己的感覺和*本真的狀態(tài)。 教育方式來自于父母的成長環(huán)境,反思家庭關系模式,并且永遠保有對自己和對孩子的信念。 因為孩子,我們有了機會突破舒適圈,這個過程是成長,更是獲得自由的必經(jīng)之路。 一切從尊重自己的感覺重新開始 突破舒適圈,父母也有無限潛能 從集體出走,成為內(nèi)心強大的人 你也能像孩子一樣感知和愛世界 一切從尊重自己的感覺重新開始 孩子通過我們而來,卻不因我們而存在。他是一顆奇妙的種子,我們勤奮地“耕耘”,他卻未必完全按照我們的設計開花、結(jié)果。做一個好的父親、母親,并非需要把這些生命的種子種植在溫室里,而是要掌握氣候變化和土質(zhì)營養(yǎng),且在天地和他一同汲取自然的精華與養(yǎng)分,舒展自己的人生。這才是上選。就喜歡心理強大的媽媽們說:“我們的孩子總不會差吧!”相信自己的感覺,一切就對了! 我們被養(yǎng)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想逃離這樣的“宿命”,對抗并不是方法;氐*真實的狀態(tài),給自己、給孩子以信念——你們的獨一無二、無與倫比。 你足夠完美,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成為父母本來就是生命中重大的一個變化,我們不想有紕漏,不想留下遺憾,我們孜孜以求地學習各種“理論”,我們膜拜不同的教育流派,希望孩子獲得*正宗、*好的教育。我們?nèi)绱伺,為什么焦慮卻成為父母的常態(tài)? “孩子太安靜了怎么辦?”“太膽小怎么辦?”“太活潑了怎么辦?”“吃得太少怎么辦?”“不愛學習,總?cè)鲋e怎么辦?”……是我們的孩子不夠完美,還是我們習慣性地把目光刻意錯過完美?每次在聽各種父母講座之后,無論哪種理念,*后都歸結(jié)到這樣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上,有一次,一個我非常欽佩的教育專家直接回答:“沒有辦法!”家庭背景不一樣,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不一樣,這些問題大都要到根源上去找答案,有些或許根本不是問題,有些是深層次的家庭關系問題。如何在簡單的幾句描述中給一個辦法出來?我們著急地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這個焦躁的節(jié)奏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加重了家長的焦慮。 在杰里??比格納(Jerry J. Bigner)的《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導論》這本書里,他提到三種基本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專制型、放任型和權威型。而這些教養(yǎng)方式大部分來自于個體在兒童期觀察自己父母的教養(yǎng)模式。也就是一個人如何被養(yǎng)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如何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 在傳統(tǒng)的父權社會里,專制型是很多家庭的常態(tài),似乎家長,尤其是父親的角色就是打擊孩子:“你不夠好,非常不好!”專制型的教養(yǎng)*終掠奪了兒童的自我精神,抑制兒童正常的情感發(fā)展,令他們的自尊心嚴重受損。 放任型的父母“允許兒童盡可能地管理自己的活動,避免使用控制,同時不鼓勵兒童遵守外部定義的標準”(Baumrind,1996)。教育專家普遍認為,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兒童依賴性強,不具有好奇心,并缺乏自我控制。 權威型被認為結(jié)合了專制型和放任型的優(yōu)點,強調(diào)兒童在合理限制內(nèi)的自主性發(fā)展。孩子在這種方式養(yǎng)育之下比較獨立,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容易知足,充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權威型養(yǎng)育鼓勵兒童的參與和對家庭規(guī)則的遵從,允許兒童參與家庭決策(權威一詞感覺不是特別精準,且當成溫柔有原則來理解吧)。 這基本的幾種教養(yǎng)方式其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兒童的不同成長期,甚至在父母對于教育理解的不同階段,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取舍和走向。我想*重要的是,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秉承“溫柔而堅定”的態(tài)度,共同制定規(guī)則和界限,并且遵守執(zhí)行。那些焦慮提問的家長應該做的反而是暫時放下問題,回頭看一看自己和孩子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狀態(tài)。只有有意識地認識了自己的行為,并意識到這些行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才有可能改變教養(yǎng)的方??式。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十幾歲的女主角工藤沙耶加是個學業(yè)上徹徹底底的失敗者(loser),看上去完全沒有希望的人生,卻因媽媽和輔導學校的老師呵護和激發(fā),達到了似乎難以企及的大學目標。他們對這個被人人放棄的女生擁有信念,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潛能,是這一“奇跡”能夠產(chǎn)生的根本。 中國的教育問題,其實歸根結(jié)底是父母的問題。焦慮的根源并不是財務或其他壓力所致,而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較少有人看著我們的眼睛,認真地告訴我們:你足夠完美,你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今天做了父母,我們難以這樣和我們的孩子確認:你足夠完美,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不完美才美——真實的父母,是人不是神 孩子*大的命運是他的父母。從遺傳的基因到后天養(yǎng)育的方式,家庭才是影響孩子成長*大的因素。我們作為父母已經(jīng)足夠努力,也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我們并非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讓孩子了解我們是普通的人,多一些經(jīng)驗,依然在學習,如此而已。 紐約的設計師朋友杰西(Jessy)思維活躍,在美國生活很久的她,提問非常犀利,并刨根問底。她問我,做媽媽的過程學到*多的是什么?有太多的想法在腦袋里,但我喜歡自己的回答:“學會了放下和繼續(xù),忘掉愧疚(guilty)的感覺。”必須懺悔,我也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曾經(jīng)就這個問題,在一個很緊密的媽媽群里,大家一起“痛哭流涕”,我也**次知道一個朋友嚴重到因此去了“憤怒管理”的課程……我想,除了我們逐漸學習面對情緒,更重要的是接受真實的自己,不試圖做一個完美的人。因為對于自己做錯的愧疚感是*要命的一件事,必須放下,也只有放下,然后才能繼續(xù)前行。 當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狀態(tài),看到孩子在和我們互動中的變化和影響,就會迎來越來越放松的階段,說到底,愛是所有人與人當中*奇妙的現(xiàn)象!拔艺孤墩鎸嵉淖约海俜种俚胤判,你依然愛我。”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而健康的愛是相互的。 當孩子有更多語言可以交流,當共同的經(jīng)歷讓我們連接更加緊密,交流更有深度,每天的談話就是極其享受的時光,他們帶來的靈感和對生活的反思比我們給他們的價值更大! 兩個媽媽朋友聊到2016年夏天熱熱鬧鬧的畢加索展覽,這個被行業(yè)吐槽,號稱史上價值*高的展覽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朝拜”;貞浧疬@個經(jīng)歷,有個媽媽說:“孩子完全沒感覺,我不懂,不知道怎么講,就很快出來了!绷硪粋媽媽說:“孩子很開心,指著畢加索的《酒神祭》說:‘媽媽,你喝醉了就是這個樣子的!’”兩人會心大笑。為什么兩個展覽帶給孩子的體驗完全不同? 據(jù)我的觀察,其實正是兩個媽媽的狀態(tài)影響到孩子的體驗。一個因為努力地想獲得教育回報,又因為缺乏專業(yè)領域的背景而不自信,孩子作為敏感的“探測器”,他們都能精準地感受到這些非語言的信息。而如果能夠不設限,和他們一起平等地去“逛”,總是能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角度,一起笑到人仰馬翻。人生無非就是一個個哭和笑的經(jīng)歷,串起我們的生命。父母們,且放下教育,走下“神壇”。 用心體驗,你*尊貴——關注和保護孩子的個性 曾經(jīng)幫一家企業(yè)基金會做過一個咨詢項目,其中一個部分是帶領團隊體驗自然教育活動。一個很簡單的游戲——“我的樹”,兩個人一組,每個人扶著另一個蒙上眼睛的同伴找到一棵樹,觸摸、感覺、記憶,然后同伴要摘掉眼罩回去找到自己的那棵樹。視覺的缺失讓每個人必須調(diào)動其他的感覺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去體會和感覺。有趣的是,有一組竟然出現(xiàn)極端現(xiàn)象:蒙住眼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樹,而攙扶他的,睜開雙眼的同伴,卻在相似的樹林里搞不清自己到底選擇了哪一棵樹。分享的時候,他說,他忙著“處心積慮”找一棵不容易找的樹,結(jié)果自己回頭面對樹林的時候卻困惑了。眼睛會騙人,心卻不會。 *近幾年,我在一所大學里教授非營利組織管理相關的課程,課上*怕聽到的問題就是這一句:“老師,定義是什么?考試會考嗎?”在這類的課堂里長大,我對老師提到一個事物必提定義,甚至要背誦定義的教學方式深惡痛絕。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世間唯一存在的個體,我們?yōu)槭裁床荒苡凶约旱慕嵌群涂捶?或許給出的“定義”是全面和完美的,但當一個個體不理解,積累的經(jīng)驗和體驗不足的時候,理解也是不完全的,甚至是片面和偏頗的,甚至進一步固化和局限了思維。這些定義的“知識點”限制了我們的思考,阻礙了我們的探索和發(fā)聲。 美國的教育體系當然也有各種問題,但在給孩子提供自我表述的機會這點上令人敬佩。這不是關于內(nèi)向、外向的區(qū)別,而是好的老師會尊重孩子特別的觀點,尊重原創(chuàng)的想法,這比印在書上的標準答案珍貴一萬倍。而真實世界里,每件事當然都有不同的觀點,何苦從小告訴他所謂的“一元標準”壓制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而長大后面對多元的世界無所適從?當然,真正尊重兒童的老師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也大有人在,不過在以分數(shù)衡量的壓力之下,在人數(shù)擁擠的班級中,老師們要做到對孩子個性的關注和保護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 克里希那穆提說:“全世界獨裁的政府、牧師、分析師、心理學家,都關心如何控制、塑造或引導別人的思想,所以,我們的自由非常少……正確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不陷入習慣約束的思維,正確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有活力的思維,而不是只教授知識和經(jīng)驗……” 有一段時間,幾位媽媽每周聚在一起畫畫,每次大家愉快地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作品,都會收獲很多的贊,同時也會被問到問題:這是什么畫?素描?線描?還是……這很像自然教育當中,我們?nèi)タ吹揭恢曛参铮匀粫䥺査拿趾涂颇,卻常常忽略掉欣賞它的嫩芽,觀察它藤蔓上的茸毛……和事物的連接與關系常被放到不那么重要的層面,因為我們在教育中的訓練,盡快地歸類,會讓我們感到安全。而對孩子們來說不會,因為沒有這么多的限制,放下概念,打開五感,全身心地感受,其實才是*好的學習,這個開放的感官所接收到的才是*獨特的個體體驗,才*為尊貴。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終身學習者,而不是考試之后撕書、扔書、憎恨讀書的人群。要明確的是,“學習和獲取知識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一個人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他其實已經(jīng)停止學習了”。面對眾多的理論體系、教育體系、思想體系,甚至宗教,越不束縛你,而是引導你獨立探索的,才是越強大的。比如自然,比如藝術,因為它的無限、它的博大、它的能量,讓你在它面前不是體會到自己的渺小,而是看到萬物各得其所的內(nèi)在秩序,得到自己也可以成為尊貴自己的體驗,看到可以精進的可能。除了贊嘆,更有驚喜。 突破舒適圈,父母也有無限潛能 育兒是一個不斷突破舒適圈的過程。在自然教育中,突破舒適圈是個核心。比如在冰天雪地的營地里,孩子們一起合作做一個雪屋,去農(nóng)場伺養(yǎng)動物,完成每天的工作。育兒是家長不斷突破舒適圈,雖然很多時候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歡迎來到?jīng)]有唯一答案的世界,只有不斷試探生活和育兒的邊界,才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也發(fā)掘自己作為父母的潛??能。 不打擾是教育的*高境界 徐靜是一位項目制學習專家,2016年夏天舉家搬到硅谷。我在圣何塞附近考察學校的時候,與她再次見面,她的大兒子石頭和我家大寶同齡,正在享受著美國小學生無拘無束的時光。石頭小時候由于比較瘦弱,吃飯成了家里頭等大事,全家?guī)状硕煎浂簧岬匚癸,反而讓孩子對食物更加抗拒。這也是我的加拿大營養(yǎng)博士媽媽朋友梅麗莎(Melissa)非常不解的地方,為什么中國的家長要舉著食物追在孩子后面?石頭媽媽終于對全家下了“通牒”,誰也不要再這樣喂飯,并且在語言上也不可以再說“太瘦,需要多吃”之類的話。果然,不強迫進食,孩子自然地感到了饑餓,吃飯也就很正常了。到美國之后,充分的運動和加州的陽光明顯讓幾個月沒見的石頭強壯了許多。 我的類似經(jīng)歷是小時候帶著大寶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很是喜歡孩子。在出門散步的工夫,學步的大寶跌倒在地,據(jù)目光從未遠離的我觀察,情況并不嚴重。但我那一眾親戚都向前撲去,并發(fā)出憐愛之聲,大寶抬起頭來四顧觀察形勢。我張開雙臂攔住親人。這個工夫,大寶已經(jīng)爬起來,又歡快地向前跑去。我至今記得我阻攔她們的手臂是何其用??力。 看到微信上的一組漫畫,幾個中國教育的階段性小目標:小時候要胖,上學要成績好,長大了賺錢多——非常簡單粗暴但精準的總結(jié)。它忽略了成長的過程和適應性的需求,是一元標準的極致。 有位媽媽朋友很喜歡轉(zhuǎn)發(fā)武志紅老師的文章,她的評論大多是關于“中國人的關系中沒有邊界感”。很多時候,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也是如此,我們過多地替代了他們的喜、怒、哀、樂、饑渴、疼痛……我們提前一步感受到了,為他們準備好了解決方案,但錯過了讓他們自己感受,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我們看不得這個過程的一再演練,我們帶著“愛”大步跨過邊??界。 這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就是我們作為家長和教育者的舒適圈。如何接受“不確定性”?如何生活在“沒有唯一標準答案的世??界”? 在既有的觀念、習慣體系之下做事固然安全,但如果出于“自我滿足”,帶著愛的很多舉動而要孩子配合,就是對孩子的打擾了。就像大寶很小的時候——**個孩子的養(yǎng)育總是充滿一群看護人,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喂水、添衣、逗趣……孩子的早期專注力就在這些“愛心”中被打擾,直到媽媽幡然醒悟。如果孩子專注于一件事,請不要打擾,如果他在閱讀,即便吃飯這等大事也無妨。 我們一邊覺得育兒很辛苦,一邊通過打擾孩子來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何苦呢?各自感覺到自己的需要,需要陪伴的時候滿足他,需要獨立的時候給他空間。這個境界不是自然習得,只要一直在接近就好了。 慢下來做一點無用的事 世界轉(zhuǎn)得那么快,成功近在咫尺,只需要再多一點努力!忙的日子很容易過,因為可以覺得自己很重要,而和自己相處卻是個挑戰(zhàn),慢下來一切會失去平衡?慢下來其實是我們在當下世界需要稍微觸碰一下邊界的舒適圈。 “人到中年做一點無用的事,‘浪費’一些時間也無妨……”這句話是開始和媽媽們一起畫畫的朋友說的,完全不是她的風格。我知道她之前是一直忙,目的性非常強的一個職場女強人,她能夠每周花幾個小時來畫畫,讓我特別意外也非常感動。每個人都是生活藝術家,在越發(fā)忙碌的時候,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她說:“先慢下來,節(jié)奏變了,很多心境、情緒都會變了。” 在和媽媽們分享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總是提出這樣“不切實際”的“請慢下來”的說法,被裹挾著前行,恨不能夜夜加班做那些做不完的工作,連度假都要抓緊時間,早晨落地直接去辦公室上班,這樣的節(jié)奏真的很難感受到美。媽媽們常常感慨,你們的繪畫課真的很任性,那么多的放不下,那么多更“重要”的事。慢下來才能看到美,年紀見長,才真正了解時間這奢侈品,對自己好其實不是保養(yǎng)品、化妝品和包包,而是給自己一點時間,做點無用的事。 我們看到很多家長把孩子成長等同于報班,*多的聽說過一周報了八個興趣班,不知道是不是還有家庭生活的時間,聽上去基本上學校、上幼兒園之后都在各種機構(gòu)度過了。無論怎樣的學校,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大的因素。尤其是和藝術相關的部分,帶給孩子藝術的美好,一起欣賞,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給孩子持續(xù)一生的審美能力。 報班很多時候的確是個簡便的辦法,太專業(yè),我不懂啊。這個不懂可以理解為“放棄”,因為不懂可以不染指,可是,既然送孩子去學習藝術相關的內(nèi)容,還是希望能夠有所精進,那么,我們做出的姿態(tài)就是“不懂就放棄”嗎?只要不是技能上的懂,藝術與心靈、美、每個個體的情感相關,不會有“不懂”這件事,無非在專業(yè)上了解得深淺,但不妨礙欣賞。重要的是心不在,所以無法貼近,所以就“不懂”。 木心先生說:“完善人格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有認知結(jié)構(gòu)、倫理道德結(jié)構(gòu)和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三者缺一不可。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蔽野阉岬降闹R也擴展到技能,即便學了藝術的技能,審美力也可能是很弱的,這不是一蹴而就,真的是日積月累“養(yǎng)”出來。 有父母關注我們組織的周末美術館活動,*常見問題就是,他這么小能看嗎?曾經(jīng)的幼教管理者——我媽媽說過一句我*認同的話就是:“孩子的收獲是他自己的事,和你們組織者無關!边@樣的話,家長聽來其實會覺得組織者怎么這么不負責啊,讓我把道理翻譯給你聽:這些混齡的活動中,不同年齡的孩子能力發(fā)展的確非常不一致,但要知道給孩子環(huán)境,每個個體即便年齡相同,獲得的經(jīng)驗、關注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所以的確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他們這樣的環(huán)境,像歐洲的孩子一樣,沉浸在藝術中成長。 其實是慢下來,做一點無用的和美相關的事,也是美育的一個基礎。無論學畫、茶道、花藝、逛美術館、聽音樂……給自己的心靈一些養(yǎng)分才有營養(yǎng)去給到孩子。 有一次,聽到兒童戲劇教育專家郝燕說:“……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劇院門口就走了,他對孩子看了什么竟然是這樣的態(tài)度,讓人無法理解……”的確,育兒先育己,美育更是如此。 大寶讀完《納尼亞傳奇》全集之后一起看電影,人生的任務就是找到適合你的那個大衣柜,其實你的傳奇早已在那扇門后準備好,我們要做的是一直不停地探索和尋找。沒有時間懊惱,每個看上去沒什么用的時刻,或許就在引導你走向那里,慢下來并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擴展了你的邊界。 做你自己的神奇隊長 在同事的推薦下,我和孩子們一起看了《神奇隊長》,他們覺得這一家子的生活簡直是太酷了!我當然不是建議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帶孩子home school和隱居深山,而是當成一個不同的育兒樣本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的不適度到底有多少。 故事的梗概是:一位父親帶著六個孩子隱居山林,孩子們的教育就是閱讀父親指定的書籍,喜歡孩子讀的書單,《槍炮、細菌、鋼鐵》《人類簡史》《1984》……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些醍醐灌頂?shù)臅,好像希望再早一點讀到。這幾個思想早熟的孩子來到現(xiàn)實世界當中受到當頭棒喝的沖擊,父親的教育方式,與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本以為孩子們就要留在這個商業(yè)社會里,這個家庭教育實驗即將以失敗告終,幸好電影給了我們一個希望的尾巴,孩子們主動地選擇回到同父親一起的生活。我想,無論哪種方式,愛的連結(jié)在那里沒有被割斷。受過檢驗的親情也更加緊密。 果然這部影片在網(wǎng)上的評論也是各打五十大板,一些叫囂著反對的惡毒評論,反而彰顯出我們是如此迫切地需要突破自己教育的舒適圈。這部電影是一個完美教育的假設,影片本身的意義就在于思辨。我喜歡女兒自己選擇了《洛麗塔》這部書來讀,爸爸發(fā)現(xiàn)之后問她:“不要復述情節(jié),你的想法是什么?!”她回答:“感覺不舒服、惡心,但卻很喜歡。”閱讀帶來的思考不會有唯一的中心思想,即便矛盾和不成熟,也是真實而獨特的。 如果有機會我很愿意嘗試去做一個這樣的神奇隊長,并不僅僅是為了不去循規(guī)蹈矩的意愿,更是因為在片中這些身體健碩、思想深刻的孩子,才是我*理想中孩子的樣子。與那些在家里玩兒xBox、穿Nike的同齡人相比較,他們似乎更接近于希臘文明中對美的定義。 *難過的,莫過于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因為上了太多的周末奧數(shù)班和補習班,放棄了*喜歡的舞蹈班,看到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好想為她做點什么。學術的發(fā)展固然重要,可是做真正熱愛的事才可能讓每個生命煥發(fā)光彩。 不想給大家一種癡人說夢的印象,有機會的話不妨多一點“對抗”,做自己和孩子的神奇隊長,偶爾跳出社會、學校對我們的限制,用自己的理解去養(yǎng)育孩子,F(xiàn)實中的掙扎一定比電影中更甚,可是總還是有機會做點什么吧? ??

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作者簡介

戴亞楠,家庭美育專家。著有暢銷書《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生命合伙人Ⅱ:美育從媽媽開始》,榮譽參選“2017Zui受大眾歡迎的50種圖書”,被譽為“家庭美育DiYi人”。 跨界外企高管、留學、創(chuàng)業(yè)后,將全部精力投入在中國家庭的美育啟蒙,通過全國巡回講座和一系列線上線下的課程帶動中國新生代父母開啟美和藝術的教育。 她是兩個男孩的媽媽,目前居住在北京,專注美育研究、寫作和水墨創(chuàng)作,她的作品空靈優(yōu)美,淡中出奇,對生活一往情深。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